第135章 倒赵(二)-《大明小官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大意就是这人贪赃枉法,已经确认并判了刑,但没人干活怎么办?没关系,老朱想出了个废物利用的法子,先拉下去打几十板子,然后再拎上来继续处理公务------于是乎犯人过堂时,经常能看到堂上审案的某位官老爷也和自己一样戴着镣铐------

    其实认真一分析,大明立国之初,因贪污受贿罪被杀者就有如此之多,显然是不太正常的,朱元璋采用的完全就是一种“零容忍”政策。

    事实上,任何一个朝代,但凡在开国初期,都不至于贪腐之风太过严重。相对来说,贪污严重者有之,但还算是比较清廉的官员也不会太少,只是这些人几乎全都无差别死在了老朱的无情屠刀之下。

    所以说,用官不聊生来形容洪武年的官场并不过分,除去那些不幸卷入谋逆大案中的无辜倒霉蛋以外,单纯的死在任上的官员也仍然还有很多,大多是坐贪污受贿罪而死。因此,这会儿多的是想致仕返乡之人,然而老朱不答应。

    此前就曾出现过大批辞官的现象,但朱元璋说了,“奸贪无福小人,故行诽谤,皆说朝廷官难做”。你看,辞官?抱怨?一顶诽谤朝廷的大帽子立马就能扣你头上,你敢走一个试试?

    当然,想辞官的多,相对来说想入仕为官的人其实更多。酒气财色四堵墙,想往官场里钻的人绝不在少数,尽管他们即将要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治贪最为严酷的君主。

    文人想要在官场上快速晋升,无非靠的就是自身的名望,或者是借助他人名望这样的方式。年轻的士子当中,能通过自身出名的人少之又少,李谦显然是个异数。

    那么,跟名宿大儒们攀扯上点关系,则成了一种必然的手段。别说是已经有资格入仕为官的举人老爷了,便是许多连个秀才都没能考上的读书人,都渴望能见上沈溍一面。

    这当然也很好解释,未雨绸缪嘛。既然选择了科举一途,将来总是想要当官的,十年不行就考二十年,三十年,总有一天会考上的------若能有幸得到大儒提携,那中榜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了,他们如何会不挤破了头的争着要求见沈溍?

    每天在府门外投了拜帖,然后耐心等候回音的读书人多如牛毛,沈缙自然也无法做到一一接见,再者他此番回乡,本就是打算颐养天年的,又哪来那么多的功夫去提携后进之士?因此便干脆谁都不见,但不死心的人还是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不过这两天里,沈缙明显能察觉到拜帖少了许多,他深居简出,因此并不知晓这几日外边发生的那些事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